云文库 论文资料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1

摘要: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中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不断发生,这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与价值尤其是道德教育效果的质疑。这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生命的关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生命,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因为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1]。

1、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现状分析

据网上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杀事件2002年29起,19人死亡;2004年68起,48人死亡;2005年至2006年增加至130多起。2007年5月的某一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所名牌高校接连发生自杀事件,在北京这一周被称为“自杀周”。2008年上海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3起,19人死亡。

大学生自杀的数目如此之多,令人触目惊心,与此同时人们也忍不住问:“当今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很多,也十分复杂。当前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是学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从自杀的角度看,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是人生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是合二为一的。可是在人的现实生命中,生命与生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张。生活中人们常常对生命产生困惑,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尤其对于那些只知道消费而没有任何社会压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只追求现时的享受,追求“如何生活”,却不晓得自己“为何生活”。在他们的意识中,生活状态的好坏远远大于生命的存在,就这样,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被否定,生命的神圣性也结束了,自然而然,“活着”也不再具有它所独特的意义,死去似乎也不再令人惋惜。

2、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容忽视

大学生漠视崇高而伟大的生命,原因肯定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应归结于当代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从而导致生命意识的缺失。他们不能激活与形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热爱和敬畏之情,也没有培养出对个人、家庭、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叶澜说:“人的生命是教育学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2]学者张必中也有同样道理的一句话:“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没有生命谈什么教育。”[3]“生命教育”的思想及概念来源于西方,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生命教育的课程,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作也已经启动,但这一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全面。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如何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学业、恋爱、就业等诸多因素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状态的失衡,发生自杀事件。可以说,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是一句空话。

要减少甚至消除这一现象除了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3、大学生生命教育策略的提出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生命价值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遭遇学业、就业等外在压力以及情感、人际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内心迷茫,无所适从。许多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缺乏对生命和生活的敬重。他们无法在生命最需要力量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力量。所以说,建构有效而科学的生命教育策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长期工程,结合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提出了初步设想。

3.1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

如果只把教育作为学生获得知识和生存竞争的工具,那么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的盲点,这样就致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识,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或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审视生命。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是学习的机器和生存竞争的工具,应该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尊严、有价值的人,这是教育的生命意识和全人教育观念的体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4]

3.2强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影响,使受教育者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文教育。我们从小饱受家人、亲友、同学、同事、国家、民族和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个体生命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他人,属于社会,我们的生死也与他们息息相关。如果漠视生命,选择轻生不仅会给社会留下遗憾,也会给家人和亲友带来无尽的悲痛,这是自私的表现。

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感恩戴德,还要施恩不图回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应该说,我们不仅为自己生,也为他人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社会成长成本在迅速攀升,我们更要经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如果大学生真正珍惜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懂得理解生命、尊重自己、关爱他人,那么在他们周围弥漫的挫折感和无助感也不会这么深,自然而然,当今大学生的自杀率也不会有如此之高。

3.3加强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困难或进行情境创设,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挫折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体验,是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处理好挫折,就会越挫越勇,使挫折成为个体走向成功的契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影响学习和工作,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未曾涉入社会,大多一帆风顺,没有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害怕失败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感到无所适从。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永远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我们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努力,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挫折教育,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个人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积极坦然地面对挫折,而不能用自杀来逃避挫折。

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灿烂,让大学生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大学校园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2

近年来, 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和伤人、杀人的事件常有发生,并不断地见诸媒体。 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更是普遍存在。 高职院校是在扩招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短短的三年学制中,为使学生习得一技之长,谋得一份好工作,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谋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导致了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在高职院校,特别是与人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现状

从国家的政策上看,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兴起和发展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但从人们的传统观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学业成绩不理想,再加上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偏见,使他们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甚至漠视生命乃至践踏生命。 在他们身上对生命存在着信仰的多元化、情感的淡漠化、责任的利益化和生命意义的游戏化。

作为扩招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学生各种谋生能力和技能方面,注重“何以为生”本领的培养上,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这样,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审美情趣的养成、意志力的磨炼、为人处世之道等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使得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二、医学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征

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是从中专院校升格而成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远远不及本科院校。 而它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又必须不断扩大规模,以求持续发展。 来到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时通常是被划为后进行列的,再加上比同龄的大学生较早地面临择业与融入社会的问题,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同时,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差, 还常常会有自卑、厌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因此,他们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和认同远远不及普通大学生。

(二)医学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医学是保护和促进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医学院校担负着为医院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的重任。医护工作不同于社会中的其他行业,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与幸福, 它是以诊治疾病、照顾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它工作的对象是人,是要对人提供深切的医护关怀,要解除人的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这就决定了任何行业都不能像医学这个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

三、医学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途经

(一)生命教育的保障———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干预与监督

“生命教育”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此后,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尤其是到了21世纪,校园内伤人、伤人和自杀现象的层出不穷,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报道就更加频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校园内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几乎是没有,尤其是高职院校,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招生”和“就业”进行的,当然教育教学的重点也就在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上,除此之外的所有活动则是能少则少,没有更好。因此,生命教育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必须有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干预与监督,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二)生命教育的前提———教师先行

学生是正处在不断成长、 发展中的人,他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缺少不了教师的'正确引领。没有了教师的导航,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职,教师是否正确对待生命,是否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否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会对学生的生命观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先行。

(三)生命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开设

在高职院校,进行生命教育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设相关的课程。这就如为了加强学生业规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样。 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在思想道德课和心理健康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正确和全新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

(四)生命教育的深化———文化与实践活动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命意识,同时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也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因此,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入人心非常关键。校园里的教育和学习比较集中, 在时间和地域上也有限制,缺少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把教育实践化,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去领悟。 新时期,特别是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主体的当下,如何让学生在“象牙塔”中自由、健康的成长与成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关注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3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的语文教学能够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首先,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等手段,使学生将知识与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能够进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验等。另外,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内容中包含着自然的美好、情感的领悟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中学生来说,处于青春期阶段,并且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人文素材,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情感道德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对生命有积极的领悟,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课文内容都涉及到生命[1]。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内容过程中,应该将课文内容与生命教育相互结合,并且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起来,以此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积极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合理意见

(一)剖析语文课文,渗透生命教育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语文教育优势的发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2]。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背影》时,老师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进行体会,使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另外,在讲解《藏羚羊的跪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不仅仅人类具有一定的生命体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崇高的母爱与牺牲的精神,从而能够启发学生应该珍爱生命,学会关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挖掘,合理开展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能够产生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来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借助自身的实际行动,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积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探寻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可以为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命教育的氛围,以此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合理激发。比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文章中的‘我’给叔叔小费,这属于是亲情的影响力,这种做法对不对?并且能够看出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在课堂中学生之间进行合理讨论,从而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其次,老师还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合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3]。比如,在讲解《故乡》、《荒岛余生》以及《生命生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思考;而老师需要从文本内容出发,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内涵。比如,在讲解《春望》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感悟颔联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事先讲解诗人杜甫的相关经历,并且分析诗人进行感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诗人的生活年代决定的,在杜甫生活的唐代已经由盛转衰,而且战乱频发,而诗人的生活也比较窘迫,并且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还对人民的生活要求进行了反映等,所以借助这样的形式能够合理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与思想。最后,还可以借助故事引导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比较喜欢故事形式的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愚公在遇到困难过程中能积极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三)拓展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借助实践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因此,可以合理借助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关于生命话题的读物内容等;或者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生命的科教片;让学生创作关于生命意义的手抄报等等,这样能够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生命意识,能够使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与体会[4]。比如,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并且在写作之前需要为母亲做一件事情,这样能够通过实践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四)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量的拓展,仅仅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不能合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在平时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量的扩展,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定的充实,拓展学生视野与知识面。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著名作品的赏析环节,这样能够在课堂中使学生得到一定的阅读量,还能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影响[5]。比如,对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的经典名著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一定的哲理与内涵,并且能够从作品中学会一些道理,能够对生命有着一定的感触等等,这样能够合理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并且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

三结论

综上,生命教育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积极的重视,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在初中的教育中得到了积极的运用。而作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命教育能够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以这就对初中语文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科学的举措,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树立一定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惠.探讨如何从生活角度进行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20):16-18.

[2]刘欢,翟肇韬.情感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39-40.

[3]俞桃林.浅谈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24):76-77.

[4]叶艳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66-68.

[5]杨裕珍.体验日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06):44-45.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4

摘要:本文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从学科本身、教材编排、文本材料、课堂教学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渗透

近段时间,媒体中有不少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学生放弃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同样美好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许多人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因素去剖析,这自然有其道理。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本身包含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可见,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课,它具有人文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离开了“人”而崇尚“文”。杜威曾经说: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确实,在传统观念中,我们面对教育对象,仅仅是把他们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当作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教学也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偏离教育对象的本体。

其实,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首要是生命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当然也承载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语文教学因为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的人性化、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更是浸润着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注。无论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还是“太阳跃出地平线为旦,太阳照在树上为杲,太阳照在树中间为東(东)……”之类的说文解字,都表明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整体知识可以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激动人心的语文活动、美丽的诗文或者是隽永的故事,它们或是沿着伟人追寻的足迹,或是依据自然构筑的桥梁园林。或是关照生活需求的现实杂谈,从而对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学乐章。

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是展示生命,展示每个独特的生命特质。语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是一个用生命阐释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是完善一群有血有肉生命个体自我的历程。

二、了解教材编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观中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表明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涵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在编排中强调了“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这三个维度。语文教学观则在于: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简而言之,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语文本。可见,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则,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单元安排上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贯穿整个体例的还是“人”,只要我们作为教学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处处有“人”的痕迹,常常有生命的话题。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第二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以成长为主题,从他人的成长道路上得到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选文,或写普通人,或写伟人,他们的经历都显示了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揭示了人生意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直接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描写生命界的多种现象,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紧扣文本材料,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识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谈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领悟生命的可贵。

《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在把握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认识“硬汉子”,解读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与坚强。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经验写成精警之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如何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一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在相配套的《自渎课本》中,也有金克木的《生命》,鲁迅的《生命的路》、朱光潜的《谈人生价值》、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达·芬奇的《生与死》等许多生命相关的文章。

四、重视课堂教学渗透,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实现文道结合原则,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

《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同情的目光里过一辈子,于是她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静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登上地球之巅》叙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完成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文中的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处于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以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命,写一篇心得体会。

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含着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呵护和疼惜。我们平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欣赏昆虫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踩成两截后的挣扎,欣赏受伤的蝴蝶无助的颤抖,将脚踏入校园草皮等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人格构成还不够完美,因为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是珍惜生命的。

因此,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主阵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返回顶部